长鬣蜥

Physigathus cocincinus   Cuvier
   

  189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鉴别特征全长一般在600mm以上;体尾明显侧扁,均具发达的限鳞,鼓膜大而位于表面,雌雄均具有股孔。
形态全长雄蜥(176 + 475) mm,雌蜥 (160 + 403) mm。生活时头、体、尾前四分之一及四肢背面绿褐色,后部有棕色、黄色和粉红色点斑,领缘浅黄棕色,喉部翠蓝色,碳鳞深绿色或棕色,有的个体由背脊向后斜出2-4个“∧”形蓝绿色线纹,腹面草黄绿色,尾中段有深棕黑色环纹6-9个,前部的环纹较窄,向后黑环逐渐加宽而不明显,且呈一致棕色,腹面浅灰色;四肢腹面棕绿色,爪呈浅褐色。体色随环境不同 或同一环境的不同时间而改变。头呈四棱锥形,长度超过宽度,前部较窄,头顶正中凹陷,顶眼清蜥,前额较平,两颊微内陷;吻钝圆,吻长超过眼眶直径或眼耳间距,吻棱圆钝,上睫脊明显;鼻孔椭圆形,位于鼻鳞中央;眼大;鼓膜裸露于表面,其直径约为眼眶直径的二分之一;吻鳞宽度远超过高度,上缘约与6枚小鳞相切,鼻鳞与吻鳞、第 一枚上唇鳞之间有3行小鳞,上唇鳞10-12,仅1号右侧为13,另1号左侧为9,两侧上唇鳞数目常不相等,其内侧有一行大鳞片与上唇缘平行,颊鳞前宽后窄,呈倒三角形;下唇鳞10-11,仅1号左侧为9,另1号左侧为12,中段者较前后大,其内侧为9-11枚更大的鳞片排成一行,与下唇缘平行。头背被覆微弱起棱的细粒鳞,其中以眼眶上方的鳞最小;颖部鳞片逐渐增大,鼓膜后下方,咽喉部两侧有许多分散的大鳞,其中有3或4枚特别高大。头腹面粒鳞由前向后向外逐渐增大,其间杂有小粒鳞;肩褶与喉褶相连,前方另有一发达的喉褶,褶部被小粒鳞。体侧扁,上窄下宽,横切面呈三角形;鬣鳞侧扁而窄长,雄蜥颈鬣发达,最长者长度超过眼眶直径,雌蜥者比眼眶直径短得多,颈鬣与背鬣相连续,前端起于头顶后部,向后止于尾前部三分之一处,躯干与尾交界处中断;躯干部被起棱粒鳞,棱尖斜向后上方;胸腹部、四肢前缘及腹面的鳞片大而平滑,覆瓦状排列。四肢发达,后肢尤强壮,贴体前伸最长趾端超过眼;指、趾发达,均具锐利的爪,外侧鳞片突出形成栉状缘,四肢背面及后缘被粒鳞;股部腹面近端有股孔6-7对,也有个别5,尾极侧扁成鞭状,尾长为头体长的两倍半左右,尾基部背面鳞细小,向后逐渐增大,前后约8鳞行排成一环,尾部鬣鳞渐次消失,由两行棱鳞形成二纵棱,与尾腹面后端的两行棱鳞相对称。雄蜥个体较大,颞部显著隆肿,雌雄均具有股孔。
文献记载:林吕何(1984: 79)记10号标本(未记性别),头体长164-314mm,平均252.3mm;尾长374-580mm,平均419.3mm;尾长为头体长的2.1-2.6倍。最大个体全长314 + 550mm, 309 + 580mm。上唇鳞11-12,下唇鳞10-11;股孔4-6对。
核型资料:长鬣蜥染色体数目2n =34,配成17对同源染色体。分成大型染色体和微小染色体两组。第1, 3, 4, 5, 6对为大型中部着丝粒染色体,第2对为大型亚中部 着丝粒染色体,其余11对为微小染色体。大小染色体之间差异显著,可明显区分(庞启平、温业棠等,1991: 14)。
查看标本 云南:河口5♂♂(CIB14、 583907、 583914、 584147、 584149) 6♀♀(CIB583727、583906、 583909、 583912-13、584148)。广西1♀(CIB645169),龙州1♀(CIB603354)。

生物学

生活于热带或亚热带海拔loom左右平坝区,常见于有林木、岩石的河流及水沟边,荫凉的石缝或竹、木上。每年3-11月为其活动期,12月至翌年2月为冬眠期,在冬眠期间气温回升时仍见其活动。曾于1958年7月中、下旬夜晚发现在小溪边竹林中,匍匐于小枝上,距地面1.5m左右;易于捕捉。惊动后跃人水中,游泳自如。自天处于睡眠状态,虽经捕捉亦不活动,甚至不经麻醉注射甲醛液10%,仍为睡眠状。常在林间或沙地上行走;急走时前肢贴向体侧,将体前部竖起,仅以后肢行走。穴居于沙土洞穴内。以昆虫、螺、蜗牛、虾及小鱼为食。人工饲养条件下亦食蛙类、小白鼠等。每年4-7月为繁殖期,卵生,卵呈长椭圆形、白色,卵壳革质、柔软。剖视采于4月7日至5月9日的雌蜥4号,怀卵6-14枚,卵径13-15mm * 28-33mm(林吕何,1984: 79)。
垂直分布:90m。

国内分布

广东(广州)、广西(龙州、百色、天等、大新、防城、宁明)、云南(河口)

经济意义

将长鬣蜥去皮去内脏,切块炖鸡,有明目之功效;去内脏干制浸酒,有祛风湿,壮筋骨之功能,用以治疗关节炎、腰腿痛(林吕何,1984: 79)。